当前位置: 新华国智研究院 > 双碳研究

新华国智:钢铁水泥纳入碳市场 是产业阵痛还是超车机遇?

2025-03-26 17:00:46 来源:新华国智研究院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排放管理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发电单一领域逐步拓展至钢铁(年排放15.6亿吨)、水泥(8.9亿吨)、铝冶炼(5.5亿吨)这三大高耗能行业。这一举措将使年覆盖碳排放总量突破8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从当前的35%跃升至60%以上(根据新华国智研究院双碳战略研究中心的测算)。这一扩容不仅使中国碳市场的规模超越了欧盟(2023年配额量约17.6亿吨),更使中国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定价机制。那么,这一变革对中国产业体系乃至全球碳市场格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产业的阵痛还是超车机遇?


一、对中国产业体系的系统性影响


产业结构加速重构

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这三大高耗能行业的纳入,意味着这些行业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碳排放限制和更高的碳成本。据新华国智研究院的模型预测,到2030年,这三大行业将因碳成本的增加而倒逼落后产能的退出,预计退出比例约为12%。同时,这一变革也将催生超过3万亿元的低碳技术投资需求。以钢铁行业为例,为了降低碳排放,短流程电炉钢的占比需要从当前的10%提升至30%以上。新华国智研究院双碳课题组指出,这一转变相当于再造一个日本钢铁产业的清洁化体量,对于推动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竞争力分化加剧

随着碳市场的运行,企业的竞争力也将发生显著分化。课题组的数据显示,头部企业通过能效提升,每吨钢的碳成本可以降低47元,而末位企业则将承受每吨130元的边际成本压力。这种成本差异将直接反映在企业的盈利能力上,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以宝武集团为例,该企业已实现高炉煤气循环利用率98%,较行业均值高出15个百分点,从而在碳成本上取得了显著优势。


碳金融创新窗口开启

碳市场的扩容也为碳金融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按0.5%的配额期货交易量估算,扩容后的衍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这一市场规模的扩大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和风险管理工具。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负责人向课题组透露,碳质押融资产品的询盘量在政策发布后单日激增300%,显示出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创新产品的强烈兴趣。


二、全球碳市场格局的重塑力量


定价权博弈升级

随着中国碳市场的不断扩容,全球碳定价权的博弈也将进一步升级。当前,中国碳价(约90元/吨)与欧盟(90欧元/吨)之间存在显著价差。新华国智研究院双碳课题组分析认为,随着出口企业碳关税成本的内部化,到2026年前,中国碳市场或将形成一个150-200元/吨的“中国价格走廊”。这一价格走廊的形成将对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将推动全球碳定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国际规则话语权提升

中国碳市场的扩容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中的地位,也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随着覆盖行业数量的增加,中国在ISO14068碳管理体系等国际标准制定中的提案权重已提升至27%(根据UNFCCC统计)。这一话语权的提升将有助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以海螺水泥为例,该企业的碳捕集技术规范已被纳入亚洲开发银行技术采购目录,显示出中国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全球产业转移新逻辑

中国碳市场的扩容还将对全球产业转移产生深远影响。课题组测算显示,东南亚国家承接中国高碳产业转移的成本优势将因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碳关税的实施而削弱40%。这意味着,随着全球碳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碳关税的逐步实施,高碳产业的转移将不再仅仅考虑成本因素,而更多地受到碳排放限制和碳成本的影响。印尼镍加工企业已开始采购中国碳核算系统,形成了一种“标准输出”的新模式,这将有助于推动全球碳市场的标准化和一体化进程。


三、挑战与政策建议


尽管中国碳市场的扩容为产业绿色转型和全球气候治理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加强数据治理

当前,钢铁等行业的碳排放核算参数缺失率较高,这严重制约了碳市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了加强数据治理,我们需要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实时监测体系,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企业对碳排放核算和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推动区域协同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推动碳市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区域协同和合作。特别是河北、山东等钢铁大省与云南等清洁能源富集区之间的跨省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交易机制尚未打通,这造成了经济效率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区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交易机制。


完善政策体系

为了推动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这包括制定更加明确、具体的碳排放标准和配额分配方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以及推动碳金融创新等。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


实施“双循环”策略

针对当前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形势,新华国智研究院课题组提出了“双循环”策略。对内,我们要构建“碳市场-用能权-绿证”协同体系,形成更加完整、高效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对外,我们要推动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碳市场互联互通,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同时,我们要把握2024年COP29(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一关键窗口期,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变革。


综上所述,钢铁水泥等行业的纳入为中国碳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抓住机遇,我们需要加强数据治理、推动区域协同、完善政策体系以及实施“双循环”策略。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推动中国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并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这也将为中国产业体系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