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华国智研究院 > 商学院

国智书评|《贫穷的本质》:谁在制造贫穷的牢笼?

2025-02-16 08:36:52 来源:新华国智研究院

导读:在人类社会的漫漫长河中,贫穷如同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威胁着无数人的生活。201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 Banerjee)和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这两位长期关注发展经济学、致力于研究消除贫穷的学者,以多年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严谨的数据分析,合著了《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为我们揭开了贫穷背后隐秘而复杂的真相。

——新华国智研究院 出品


阿比吉特·班纳吉是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他专注于发展经济学领域,在贫困问题、不平等现象、公共政策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埃斯特·迪弗洛则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的发展经济学教授,她和班纳吉一样,深入到全球贫困地区,运用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来评估发展项目的效果。二人凭借其在研究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荣获 201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这部《贫穷的本质》就是其研究成果的重要呈现。



国智书评|《贫穷的本质》:谁在制造贫穷的牢笼?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贫穷有着诸多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贫穷是由于个人的懒惰、缺乏教育或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然而,《贫穷的本质》却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和城市的贫民窟中,穷人并非不努力。他们往往从事着多份工作,每天的劳动时间远超常人,但仍然难以摆脱贫困的泥沼。比如书中提到,印度的一些小商贩,天未亮就起床去进货,一整天在街头叫卖,每卖出一件商品只为赚取微薄的利润。他们的辛勤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写字楼里的白领,却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


这让我们认识到,贫穷并非简单地源于个人特质,而是受到社会、经济、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传统观念中对穷人的指责和批判,在书中的大量案例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贫穷是一种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经济机会不平等的结果。我们不能再将贫穷简单地归咎于个人,而应该从更宏观的层面去反思和解决这个问题。


贫穷的陷阱:短视与生存压力的悲歌

穷人为什么难以摆脱贫穷?书中提出了“贫穷陷阱”的概念。穷人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和经济安全感,往往只能关注眼前的生存问题。他们为了满足当下的基本需求,如购买食物、支付医疗费用等,不得不放弃一些可能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例如,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负担不起学费而早早辍学,失去了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有些贫困地区的农民,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高质量的种子和化肥,只能采用传统的、低效的种植方式,导致农作物产量低下,收入难以提高。


这种短视行为并非穷人的天性使然,而是生存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在生存的边缘挣扎,他们没有多余的资源去承担风险、进行长期投资。贫穷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旦陷入其中,就很难自拔。这就如同一场在黑暗中盲目奔跑的竞赛,穷人被迫一直盯着脚下的路,却无暇顾盼远方的黎明。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社会从各个方面伸出援手,为穷人提供打破循环的机会和支持。


发展援助与政策误区:是福音还是枷锁?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为了消除贫困投入了大量的援助资金,各个国家也制定了众多扶贫政策,但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贫穷的本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一些援助项目往往缺乏对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没有充分考虑到穷人的需求和能力。比如某些联合国主导的援助项目,为非洲贫困地区提供了大量的蚊帐以预防疟疾,但由于发放方式不合理,导致蚊帐被滥用或者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有些扶贫政策过于强调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这就告诫我们,有效的扶贫不能仅仅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援助和政策应该更加贴近穷人的实际生活,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同时,要注重培养穷人的自我发展能力,让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来。就像书中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穷人掌握了生存和发展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观念转变与社会变革:点燃希望的火种

贫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观念上的落后。书中指出,在许多贫困地区,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摆脱贫困。例如,一些家庭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更看重眼前的劳动力价值,而忽视了教育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社会变革是消除贫困的关键动力之一。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制度建设,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会;企业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商业机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帮助穷人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同时,大众媒体也应该积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营造一个关注贫困、支持扶贫的良好社会氛围。


《贫穷的本质》现实意义:反思与行动

在当今世界,尽管全球经济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贫困问题仍然严峻。从国内来看,我们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贫穷的本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国际层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如何促进全球公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本书也能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


我们不能再对贫穷问题视而不见,或者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评判穷人的行为。每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都是社会结构失衡的受害者,他们都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也需要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从个人到国家、从微观到宏观,全方位地去解决贫穷问题,让贫穷不再成为人类发展的绊脚石。


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对于贫穷问题,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担当。在认清贫穷的本质之后,我们不能选择逃避,而应该坚定地投身到消除贫穷的伟大事业中去。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能够摆脱贫困的束缚,享受到公平、发展和尊严时,人类社会才真正实现了进步和文明。


每一道贫穷的裂缝,都是人性与制度共谋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