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华国智研究院 > 国智书评

书评|《王安石"强辩"考》:跨域史家的镜鉴与历史规律的追寻

2025-03-21 09:36:17 来源:新华国智研究院

导读:历史长河奔涌至今,总有些时刻的回声格外清晰——当十一世纪汴京朝堂上的争辩声穿透泛黄奏疏,竟与当代会议室里的理念交锋生出奇妙的共振。周思成教授将蒙元史研究的战马拴在北宋御史台的廊柱下,以跨域史家的锐利目光重新解构了这场九百年前的"话语博弈"。我们追问的何止是王安石的辩才虚实?更是一场关于改革理想与现实桎梏的永恒对话。

——新华国智研究院•国智书评工作室  出品







周思成新著《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以跨学科视野激活了北宋熙宁变法的研究范式。这位深耕蒙元军事史的学者,此番将战略分析的利器转向士大夫的奏对墨痕,在汴京朝堂的唇枪舌剑中,为我们凿开了一扇观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的新视窗。


从草原到汴京:史学视野的创造性突围

周思成教授在蒙元军政史研究中的积淀(《隳三都》《规训、惩罚与征服》),在此化作解剖宋代政治生态的独特利刃。这种学术转向绝非偶然,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方法论自觉:当草原帝国的马蹄声渐远,中原王朝的笔墨博弈成为解读中华文明韧性的新密码。书中既未沉溺于传统宋史"君臣共治"的温情想象,亦未困守变法评价的二元窠臼,而是以制度史研究的冷峻目光,还原了北宋政治文明的复杂肌理。


这种跨域研究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相:无论是游牧帝国的武力规训,还是中原王朝的文治博弈,都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治理智慧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象展开。作者以"皇权运行机理"为经,以"士大夫政治传统"为纬,编织出一幅动态的政治生态图谱。在分析王安石辩论策略时,既肯定其"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破冰勇气,又精准指出变法派依托皇权推进改革的结构必然性——这种辩证视角,恰似在精密的钟表内部,既看见发条的动力,亦洞察齿轮的咬合。


这种研究范式突破带来的启示是震撼性的:当我们在草原帝国的马蹄声中听见中原笔墨的争辩,在蒙元规训术里发现宋人辩论术的密码,历史的割裂感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文明演进的整体性。这种超越朝代断限的贯通式研究,让改革的成败得失不再是简单的历史评判,而成为理解中华文明基因的重要切片。


变法话语的深层解构:历史逻辑的当代显影

周思成对"强辩"现象的学理建构,展现出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深刻洞察力。在理论建设与改革实践的辩证关系中,作者将王安石的辩论策略置于改革顶层设计的维度加以理解:那些引经据典的论证,既是构建改革合法性的必要修辞,亦是对传统治理智慧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分析打破了"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二元对立,揭示出改革者如何在历史语境中平衡理想与现实。


书中对"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命题的解析尤具示范意义。作者既肯定其超越时代的经济洞察,又犀利指出具体操作中的执行困境——这种分析范式,恰似在显微镜下观察水晶:既赞叹其折射出的理论光芒,亦清醒捕捉其内部的裂隙。这种辩证思维贯穿全书,在青苗法的利弊分析、保甲法的军事效能评估中均有精彩呈现,构成理解改革复杂性的方法论钥匙。


更为深刻的是,作者将北宋宽松的言论环境置于文明史的高度进行观照。这种"兼容并蓄"的特质,不仅催生了变法派与守旧派的思想碰撞,更在碰撞中淬炼出独特的治国理政智慧。当我们在历史深处听见不同声音的交响,便不难理解为何中华文明总能以"和而不同"的胸怀,将一次次改革试验转化为文明进化的阶梯。


军事思维注入变法研究:改革系统的全息透视

将军事战略思维引入变法分析,是本书最具创新性的方法论贡献。作者以系统谋划的视野,揭示出变法诸措施间的内在关联:青苗法如深入肌理的毛细血管,市易法似调节供需的脾脏,保甲法若强化防御的皮肤——这些看似分散的措施,共同构成"富国强兵"的战略生命体。这种整体性思维,让改革研究从局部解剖升华为系统透视。


以保甲法为例,作者既分析其强化国防的军事逻辑,又敏锐指出执行中可能产生的流弊。这种"实践辩证法"的运用,恰似在战略地图上标注战术要点:既看见山脉的走势,亦不忽略沟壑的深度。在青苗法的基层实施中,作者通过地方经验差异的对比,揭示出政策制定中"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辩证关系,为理解改革落地提供了方法论镜鉴。


这种军事思维带来的启示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在当代改革实践中,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系统谋划的智慧:既要如统帅般高瞻远瞩,亦要如将领般明察秋毫;既要构建改革的战略框架,亦要预留战术调整的弹性空间。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正是历史研究给予现实的最宝贵馈赠。


文明互鉴中的主体自觉:中国智慧的现代转译

书中隐含的跨文明比较视野,彰显出中国学者的文化自觉。在解析宋代政治辩论特质时,作者始终立足中华文明主体性,揭示其"经世致用"的务实传统与"以民为本"的价值内核。这种学术建构既避免简单套用西方理论范式,又成功实现了中国智慧的现代转译。当西方理论在解释中国改革现象时屡屡出现水土不服,这种基于本土经验的理论建构便显得格外珍贵。


这种主体自觉带来的启示是深远的。在世界文明的交响中,中国改革经验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谱。周思成的研究证明,当我们以足够的文化自信解剖历史,便能发现中华文明蕴含着独特的治理密码:在"祖宗之法"与"因时变法"的张力中,在"皇权专制"与"士大夫共治"的平衡里,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互动间,存在着超越时代的治理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基因。当我们重新发现这些基因,便能在现代治理中找到创新之源。正如作者在结语中所言,历史规律的时代叩问,最终指向的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自信"。这种自信,既来自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亦建立在对现实改革的清醒认知之上。


结语: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改革的永恒坐标

周思成以跨域研究的创新魄力,在北宋变法画卷上勾勒出令人深思的现代投影。书中对改革进程中理论建设、权力运行、政策执行的立体解析,恰为当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历史注脚。当我们穿越"强辩"的话语迷雾,看见的不仅是十一世纪中国政治家的探索足迹,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改革基因与治理智慧。


这部著作的价值,正在于让历史研究成为照亮现实的一面明镜。在古今对话中,我们不仅能看见王安石们的坚持与妥协,更能照见改革者永恒的精神困境: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出路,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保持平衡,如何在集权与分权之间找到最佳支点。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智慧,永远能为新的探索者提供启示的星光。


当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改革浪潮中再次出发,这部关于十一世纪"强辩"的著作,恰似一座横跨时空的桥梁。它提醒我们:改革从来不是直线前进的坦途,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既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更与未来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中国改革者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让文明的回响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激荡。



【新华国智研究院锐评】:强辩的刀锋总在历史褶皱处闪光,照见的却是改革者永恒的困境。


(文/程宗良,新华国智研究院高级顾问、资深媒体人、曾任中央及媒体副总编辑)